重慶藏著多少“小金人”對接科創板
日期:2020-02-27 / 人氣: / 來源:未知
重慶商報-上游新聞記者 侯佳
3月26日,重慶市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會上發布數據,去年我市培育認定“專精特新”企業259家,其中進一步評選認定出盟訊電子等“小巨人”企業30家,云從科技、瑜欣平瑞等“隱形冠軍”企業10家。推進會當天,一眾優秀企業分享了他們的發展歷程和榮耀。這些企業牛在哪兒?它們走的路能夠給其它企業帶來什么樣的啟迪?
據悉,為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下一步,我市將重點培育一批“小巨人”、“隱形冠軍”企業對接科創板。
云從科技
人工智能“頭雁”企業 獲多項世界紀錄
云從科技孵化自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集團總部設在重慶兩江新區,全國擁有重慶、廣州、上海、蘇州、成都5個研發中心,是重慶本土孵化培育的人工智能“頭雁”企業。
成立以來,云從科技先后拿到10次國際人工智能感知識別領域冠軍,打破4項世界紀錄,獲得158次POC冠軍。在國內首發“3D結構光人臉識別技術”,打破蘋果等外企技術壟斷。在國際突破跨鏡追蹤(ReID)商業應用技術,一次性刷新3項世界紀錄并保持至今。推出全新Pyramidal-FSMN語音識別模型,超過微軟、IBM、阿里、百度、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企業及高校,大幅刷新語音識別世界紀錄。
云從科技副總經理鄭偉表示,云從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績,是因為打通了海量數據。云從科技借助在國家部委、大型央企、行業頭部企業等搭建的國家平臺、行業平臺、核心平臺,依托關鍵核心技術優勢打通數據通路,實現大數據的智能化運用。此外,云從科技牢牢掌握核心技術,全面布局人工智能“自主核心技術護城河”,包含人臉識別、語音識別、文字識別等智能感知技術和大數據分析、知識圖譜、人物畫像等 認知決策技術,并多次打破世界紀錄。
鄭偉介紹,目前,人工智能國家平臺散落在北京、上海、重慶、廣州等國家部委、央企或其他行業頭部企業,缺乏一個集中的物理存儲場所。云從科技計劃在兩江新區建設人工智能國家平臺機房,作為國家平臺的集中存儲地,基于目前平臺已經積累的資源,開展產業化創新平臺建設,為重慶、西部和乃至全國各行業提供人工智能基礎資源公共服務,進一步夯實建設成為全國第一的人工智能基礎服務平臺。
盟訊電子
從制造變創造 每年堅持數千萬級投入
重慶盟訊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專業從事電子產品制造服務。公司副總經理冷冶介紹,2013年,盟訊主動探索和開發新型智能系統,以此取代傳統人工模式。經過不斷的設計、測試,成功研發了第一套不需要人工干預的智能檢測系統,該系統快速投入使用,提高了檢測效率和產品交檢合格率。
在此過程中,公司持續推進智能化升級。2015年,公司投入6000萬元,開展“SMT數字化車間”建設,成功研制ICT/FCT/ATS機器人智能檢測系統。
2016年,又投入2000萬元,開展“THT數字化車間”建設,成功研制MES系統1.0版以及一代智能倉儲產品。
2017年,公司再投入3000萬元,開展“組裝數字化車間”建設,成功研制MES系統2.0版。
2018年,公司繼續投入2700萬元,開展“機器人在電子行業應用研究”工作,成功研制二代智能倉儲和電子產品貼標、貼膜、檢測、分板自動機器人自動生產線。
據介紹,盟訊通過智能化改造,總體運營成本降低20%,整體生產效率提高28%,能源綜合利用率提升22%。公司通過智能化改造實現了明顯的降本、增效。
在對智能裝備和軟件進行不斷調試、升級,盟訊形成相關專利30余項,實現了生產過程可視化和全過程管理;同時也為企業開辟了新的發展方向,并快速成長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冷冶稱,智能制造的試點示范實施推動了盟訊公司的轉型升級,由原來傳統的、單一的電子產品制造商,轉型為電子產品智能制造服務商和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
截止目前,盟訊已在汽車電子、智能儀表、智能終端等領域成功簽約五個數字化車間建設項目,實現銷售近億元。
瑜欣平瑞
抓住行業趨勢 從小作坊起家到全球銷量第一
重慶瑜欣平瑞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初創于1995年,當時只是一個生產點火線圈的小作坊,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是一家專業從事通用汽油機點火系統和發電機組電子控制系統研發、生產及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點火器產銷量占全國的33.6%,全球的14%,占比居全球第一。
重慶瑜欣平瑞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云平表示,公司保持較高增長速度,主要得益于公司堅持“以技領先”和“專精特新”的發展理念,堅持在細分領域,圍繞主導產業,不斷地進行產品升級和關聯新產品開發,實現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在創新發展方面,公司以研發為突破,生產高品質產品贏得高端客戶,避免低水平價格競爭。此外,通過深入分析通機行業發展趨勢,公司2010年認識到數碼發電機將取代傳統發電機。于是成立項目組啟動數碼發電機核心技術——逆變器、磁電機等電裝品的研發。2010年到2016年,公司在數碼發電機電裝品方面投入的研發費用高達2000多萬元,儲備了一系列的專利技術。2016年開始,隨著國際國內數碼發電機呈現爆發式增長,公司逆變器、磁電機產品供不應求,2018年,逆變器實現銷售收入9800多萬元,磁電機實現銷售收入3000余萬元,同比增長均在90%以上,這兩2個產品占公司銷售收入的比重由2016年的10%左右迅速提高到近30%,成為公司重要的增長點。同時通過提供高品質的數碼發電機電裝品,助推了國內通機產業的轉型升級。
3月26日,重慶市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推進會上發布數據,去年我市培育認定“專精特新”企業259家,其中進一步評選認定出盟訊電子等“小巨人”企業30家,云從科技、瑜欣平瑞等“隱形冠軍”企業10家。推進會當天,一眾優秀企業分享了他們的發展歷程和榮耀。這些企業牛在哪兒?它們走的路能夠給其它企業帶來什么樣的啟迪?
據悉,為推動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下一步,我市將重點培育一批“小巨人”、“隱形冠軍”企業對接科創板。
云從科技
人工智能“頭雁”企業 獲多項世界紀錄
云從科技孵化自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集團總部設在重慶兩江新區,全國擁有重慶、廣州、上海、蘇州、成都5個研發中心,是重慶本土孵化培育的人工智能“頭雁”企業。
成立以來,云從科技先后拿到10次國際人工智能感知識別領域冠軍,打破4項世界紀錄,獲得158次POC冠軍。在國內首發“3D結構光人臉識別技術”,打破蘋果等外企技術壟斷。在國際突破跨鏡追蹤(ReID)商業應用技術,一次性刷新3項世界紀錄并保持至今。推出全新Pyramidal-FSMN語音識別模型,超過微軟、IBM、阿里、百度、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企業及高校,大幅刷新語音識別世界紀錄。
云從科技副總經理鄭偉表示,云從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績,是因為打通了海量數據。云從科技借助在國家部委、大型央企、行業頭部企業等搭建的國家平臺、行業平臺、核心平臺,依托關鍵核心技術優勢打通數據通路,實現大數據的智能化運用。此外,云從科技牢牢掌握核心技術,全面布局人工智能“自主核心技術護城河”,包含人臉識別、語音識別、文字識別等智能感知技術和大數據分析、知識圖譜、人物畫像等 認知決策技術,并多次打破世界紀錄。
鄭偉介紹,目前,人工智能國家平臺散落在北京、上海、重慶、廣州等國家部委、央企或其他行業頭部企業,缺乏一個集中的物理存儲場所。云從科技計劃在兩江新區建設人工智能國家平臺機房,作為國家平臺的集中存儲地,基于目前平臺已經積累的資源,開展產業化創新平臺建設,為重慶、西部和乃至全國各行業提供人工智能基礎資源公共服務,進一步夯實建設成為全國第一的人工智能基礎服務平臺。
盟訊電子
從制造變創造 每年堅持數千萬級投入
重慶盟訊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專業從事電子產品制造服務。公司副總經理冷冶介紹,2013年,盟訊主動探索和開發新型智能系統,以此取代傳統人工模式。經過不斷的設計、測試,成功研發了第一套不需要人工干預的智能檢測系統,該系統快速投入使用,提高了檢測效率和產品交檢合格率。
在此過程中,公司持續推進智能化升級。2015年,公司投入6000萬元,開展“SMT數字化車間”建設,成功研制ICT/FCT/ATS機器人智能檢測系統。
2016年,又投入2000萬元,開展“THT數字化車間”建設,成功研制MES系統1.0版以及一代智能倉儲產品。
2017年,公司再投入3000萬元,開展“組裝數字化車間”建設,成功研制MES系統2.0版。
2018年,公司繼續投入2700萬元,開展“機器人在電子行業應用研究”工作,成功研制二代智能倉儲和電子產品貼標、貼膜、檢測、分板自動機器人自動生產線。
據介紹,盟訊通過智能化改造,總體運營成本降低20%,整體生產效率提高28%,能源綜合利用率提升22%。公司通過智能化改造實現了明顯的降本、增效。
在對智能裝備和軟件進行不斷調試、升級,盟訊形成相關專利30余項,實現了生產過程可視化和全過程管理;同時也為企業開辟了新的發展方向,并快速成長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冷冶稱,智能制造的試點示范實施推動了盟訊公司的轉型升級,由原來傳統的、單一的電子產品制造商,轉型為電子產品智能制造服務商和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
截止目前,盟訊已在汽車電子、智能儀表、智能終端等領域成功簽約五個數字化車間建設項目,實現銷售近億元。
瑜欣平瑞
抓住行業趨勢 從小作坊起家到全球銷量第一
重慶瑜欣平瑞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初創于1995年,當時只是一個生產點火線圈的小作坊,經過20多年的發展,目前是一家專業從事通用汽油機點火系統和發電機組電子控制系統研發、生產及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公司點火器產銷量占全國的33.6%,全球的14%,占比居全球第一。
重慶瑜欣平瑞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胡云平表示,公司保持較高增長速度,主要得益于公司堅持“以技領先”和“專精特新”的發展理念,堅持在細分領域,圍繞主導產業,不斷地進行產品升級和關聯新產品開發,實現企業的高質量發展。
在創新發展方面,公司以研發為突破,生產高品質產品贏得高端客戶,避免低水平價格競爭。此外,通過深入分析通機行業發展趨勢,公司2010年認識到數碼發電機將取代傳統發電機。于是成立項目組啟動數碼發電機核心技術——逆變器、磁電機等電裝品的研發。2010年到2016年,公司在數碼發電機電裝品方面投入的研發費用高達2000多萬元,儲備了一系列的專利技術。2016年開始,隨著國際國內數碼發電機呈現爆發式增長,公司逆變器、磁電機產品供不應求,2018年,逆變器實現銷售收入9800多萬元,磁電機實現銷售收入3000余萬元,同比增長均在90%以上,這兩2個產品占公司銷售收入的比重由2016年的10%左右迅速提高到近30%,成為公司重要的增長點。同時通過提供高品質的數碼發電機電裝品,助推了國內通機產業的轉型升級。
作者:瑜欣平瑞
推薦內容 Recommended
相關內容 Related
- 關于2020年重慶市科技進步獎提名項07-11
- 九龍坡區“工業十強”“進步十強02-27
- 重慶市中小企業智庫專家走進企業02-27
- 重慶藏著多少“小金人”對接科創02-27
- 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產 九龍坡助力02-27
- 以充足準備迎接農機智能化新趨勢02-27